湯泳詩博士 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總幹事
一、陸漢思生平
1936年,陸漢思(Hans Lutz)在瑞士伯恩(Bern)出生,並接受教育。陸漢思父親在他小時候便離世,母親是一位十分委身的基督徒。叔叔也是虔誠基督徒,受德國南部敬虔主義影響,陸漢思在他身上學到了自由與祈禱之重要。他自少在教會並不活躍,直至有一天教會發出缺乏傳道的呼籲,他便開始考慮並認定教會對人民很重要,尤其是在瑞士,全民也是基督徒,牧師在社會有很重要的角色與使命。因此,在家庭的薰陶與教會的呼籲下,陸漢思便接受神學教育訓練,在開始時他覺得很納悶,後來卻因為一件事情,讓他的生命發生重大改變。
那一年,陸漢思到了法國,跟隨一位工人牧師一起生活,並在一個工業宣教機構工作。此時,他從了解工人生活中獲得生命啟蒙,開啟其一生事奉志向。1964年神學畢業後,他決定到法國再與工人牧師生活一年。那年,陸漢思在工廠工作,也到教會事奉。這一年對他很重要,他開始思索人生未來路向,於日內瓦當牧師一年後,他致電到巴色會(Basel Mission),表示有興趣參與巴色會的海外宣教工作。巴色會聆聽陸漢思的背景和志趣後,便決定差派他到工業發展如火如荼的香港去,從此,陸漢思便與香港締結不解之緣,成就獨一無二的瑞港友誼。
當時巴色會香港幹事馬恩露牧師給陸漢思很多預備工作,不單派他先到英國參加聖公會大禮拜堂工業宣教的工作,又派他到印度作一個月學習,觀摩印度工業宣教的情況。1968年初,陸漢思到達印度,乘船經過斯理蘭卡、星加坡、曼谷及馬尼拉,每到一個地方,便去接觸該地區的工業宣教工作。陸漢思到達香港時,正是亞洲工業宣教工作的起步階段。當時在亞洲參與工業宣教的同工不多,大家也互相認識,恆常交流,儼如一個亞洲工業宣教同工團契,也促使陸漢思一直以來在亞洲城鄉宣教運動 (Urban Rural Mission) 的參與。
1968年,陸漢思抵達香港後,便立刻全時間委身於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的事奉,亦成為馮煒文及劉千石的最佳拍檔。陸漢思十分強調對勞工法例的重視,早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,他便在荃灣開辦勞工法例教育培訓。他又在香港大學跟從終審法院法官李義 (Robert Ribeiro) 學習勞工法例,將學到的知識傳遞給工委會職員,如梁寶霖等,為工委會的勞工法例諮詢、教育與倡議工作,奠下美好基石。在工委會群策群力的推動及爭取下,各種勞工法例得以在香港訂立,如有薪分娩假期、每周一天休息日、遣散費條例以及中央公積金等。
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,香港工業逐漸北移,工委會遂集中開展中國勞工事務,並創辦香港職工會聯盟,主力負責香港勞工事務,而劉千石亦於其時成為立法會議員,專注推動香港政制發展。1992年,陸漢思已在工委會工作逾24年之久,在工委會轉變之時便毅然卸下職務。及後,陸漢思即接受巴色會之邀擔任巴色會亞洲區總幹事一職,此時他的工作對象從香港工人擴闊至東南亞農民去,他一直也認為教會應更加關注亞洲農民的需要。直到1997年,陸漢思轉到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擔任執行幹事。直到2002年,他又協助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社會服務部,擔任義務總幹事一職。
二、陸漢思與勞工教會
陸漢思在香港積極推動建立「勞工教會」,在勞工教會成立前,工委會工友已成立「工人團契」。「工人團契」除了工友間友誼的建立外,還提升了基督徒對教會及社會的承擔,著重工人身份及工人使命。「工人團契」應工友對教會的疏離感而生,工友感到教會文化偏向中產。上世紀七十年代末,除了工委會有「工人團契」外,當時一些宗派教會也成立「工人團契」,如當時聖公會教友參加工委會勞工教育後,便向主教申請成
立「工人團契」而獲批准,聖公會更有牧師專責牧養「工人團契」,當時香港教會掀起一段勞工福音熱潮,最後慢慢沉寂下來。
1977年,陸漢思在工委會參與創辦「社區教會」,建立「社區教會」是由於「工人團契」結束後他們嘗試為工友尋找合適的教會,最初工友被介紹到一些教會,卻發現很多工友也不能留下來。1980年,工委會設立觀塘「社區教會」,一年後設立西九龍「社區教會」。工委會職員李卓人曾主力參與觀塘「社區教會」發展,他認為「社區教會」的優點就是和工人分享信仰的真摯感情,他最深刻的印象是每年聖誕節大家燃點蠟燭探望工傷工友,將關懷帶到社區去。他們去探望工傷工友、請工傷工友回來「社區教會」參加聚會、在勞工問題上作見証、處理勞資糾紛,並與工友分享信仰。然而,他們強調見証多於傳福音,工委會從不硬銷福音,因此歷年來受洗人數不多。
然而,「社區教會」可貴之處不單是能夠與非基督徒工友對談信仰問題,從工友角度豐富勞工福音的神學反省,從而建立工人神學外,同時,「社區教會」更是一個家,她已不只是工委會的一個工作,「社區教會」更是工友的一個家,亦為工人信仰反省留下重要遺產。
後來,通過江大惠等人的啟發,他認為將教會那套用在「社區教會」上並不適合,便將「社區教會」改名為「勞工教會」。陸漢思十分支持「勞工教會」,他是當時工委會中唯一接受過全時間神學訓練的同工,劉千石若需要任何神學或信仰資源,就會立刻打電話給他。「勞工教會」對陸漢思很重要,因「勞工教會」直接回應他最深信的價值與信仰。馮煒文常常鼓勵他說,人數不是最要緊,最要緊的是工友可以自在地聚集在一起。
三、陸漢思與勞工福音
自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,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將每年四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定為「勞工主日」,藉此呼籲香港教會紀念工人和香港工業社會。在七十年代,香港約有一百萬工廠或地盤工人,但是教會和工人卻沒有接觸的機會,只有少數工人參與教會聚會。從1969年起,陸漢思參與每年預備「勞工主日」信息的工作。陸漢思認為可惜的是,在教會看來有些「勞工主日」的信息總是在責罵信徒和教會不關心工人,而導致教會不能明白聖經的多層意義。
這些年來,陸漢思常與工人在一起,在工人的處境中閱讀聖經。他歸納了以下三個深刻反省:首先,上主的話不單向個人宣告,更向群體說話。藍領工人和地盤工人是與眾不同的,而福音就正正向這群身處獨特處境的工人群體說話。此外,上主不單重視屬靈的事情,祂也深深關懷物質的生活。上主的話是酵母,帶給人類實質的生活改變,耶穌基督的工作就將此點表露無遺。最後,上主的話不單為基督徒信仰群體帶來力量,更促使整個世界的更新,與世界息息相關。在面對世上工作的同時,研讀聖經,將會引領工友與信徒們,揭開更多聖經對世界和人類的意義。
這五十年來,陸漢思一直是香港勞工的牧者,一生致力發掘「勞工福音」,又竭力牧養「勞工教會」。2004年,工委會便將其所撰寫的「勞工主日」聖經反省與禱文結集出版為《勞工福音》,視為陸漢思對香港勞工福音的貢獻。
除了委身於香港勞工宣教事務外,陸漢思來港後一直參與巴色會在港建立的崇真會之牧養工作。從參與崇真會在葵涌新區天台學校的葵涌堂起,他從不間斷地協助崇真會荃葵堂、沙田堂、南華莆堂、十四鄉堂及黃宜洲堂的牧養工作,直到現在他仍擔任崇真會元朗堂顧問牧師一職。此外,陸漢思對香港社會之廣泛貢獻不可勝數,從來港不久後他便參與創立荃灣合一社會服務中心、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及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等,到退休後一直領導難民關注網絡及亞洲移民中心(Asian Migrant Centre)的義務工作,可見一斑。 更重要的是,陸漢思在香港勞工宣教事務中從沒離場,在卸下工委會全職崗位後,他便一直擔任執委。從2005年開始,陸漢思更出任工委會執委會主席一職,直到2020年9月為止,持續帶領工委會發展長達十五年之久。屈指一算,一口流利廣東話的瑞士牧師陸漢思已為香港勞工奉獻五十年,勞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。
Comments